概念要能夠體驗,在身心覺受上找到那個概念

【問】:

因為師兄一直在強調般若的三種特性就是概念要準確、次第要清晰、系統要完備。所以在某一法生起的時候,首先要做到針對這一法的概念要準確,這樣後面的行法次第纔能夠淸晰的生起。

【答】:

「概念準確」是指在行法實踐中逐步微細落實「概念」的屬性時,一定要準確,要能找到哪些是這個概念的呈現、內容和形式,哪些是它的本質。比方說「海門國」,它的呈現方式、呈現內容,以及本質,一定要能找到,千萬不要落在概念上。

「概念準確」一定是能夠體驗的,因為這是經的語言。經的語言跟哲學的語言不一樣,哲學的語言可以用概念去找概念,而經的語言是一定要落實到行法上的,即要在身心覺受上去找到那個概念;所以二者是有差別的。比如「治地住」的海雲比丘住在海門國,這時就要找到我們自己的海雲比丘核心是什麼、海門國在什麼地方。實際上把這些概念的內容、形式、本質落實到行法的過程,就是您在「海門國」成就海雲比丘法門的過程。

【問】:   

我聽您的課有三年多了,也試著把經文當中的這些場景、對話,等等把它回歸到自己當下的生活和工作中,有些能對應上,就特別歡喜,有些體會起來就覺得還是隔的蠻遠的。但是現正已經開始慢慢在體會了。

非常感恩師兄!因為現在的這種學習方式跟以前的大不相同,所以要慢慢地不斷的調整,然後再深入。以前對很多現實生活當中碰到的一些問題,都是一帶而過。現在要把這些行法具體放到現實生活中落實,有時還是不知道怎麼來對應它?

【答】:

我明白您說的。首先華嚴行法本來就是依靠自己去直接到達實報土的,所以最初都會有一個走彎路、嘗試的過程,這很正常。有一個體會,您可以去參考,就是當通過行法實踐來建立自己的行法模式、成就模式時,可以先找到行法的立足點,這裏不是對錯的問題。

比方碰到一個情況,不知道如何解決;這時可以先遠離它,因爲當下「遠離」是最有效的,這就是您的立足處。待這種方式運用熟練後,下一步再嘗試著能否靠近一點,同時還能把問題解決。總之一步一步來,但先要有一個立足點,這個立足點不是對錯的問題。

就像數據計算,如果只計算2和4這兩個數是很難推出y=2x的公式,因為第一個數字2,很可能代表y成爲一個常量,即y=2。所以一定要有一個力量來判斷, y值是否永遠是常量2,還是與其它因素有關;總之一定要有一個力量生起,當算到4的時候,很可能是y=2x,或者其它的等式。

所以總要有那麼一種方式,若某一類法對我有影響,首先要有一個立足點,就是當它一齣現,我就先遠離,首先要息滅它對我的影響。這裡沒有對錯的問題,也不是外道法的問題。關鍵能得梵行清淨最重要!

華嚴行法與其它行法的差別在於,遠離某一法的影響,是用什麼方式來應對的?若下次再碰到它時,還要先遠離嗎?或者說這次我一念咒語,結果這個影響就息滅了,因此下次還繼續唸咒;還是以其他方式。所以這裏面就有一個行法調整的過程。儘管最初的方式可能與最終要成就的方式不一樣,甚至最初那一個很可能很單薄、很脆弱,但總要有一個。

【問】:

它可以作為一種過度,選我當前情況下最有效的,我先採用它。然後通過思惟、觀察、反思的過程,慢慢把它完善。

【答】:

最終是要解決問題,並且把這個解決問題的方法拓展到這一類的行法中,形成一個原則。華嚴行法本身,普光明殿的結構很明顯,是能看得到的。

【問】:

您講到的《淨行品》是從表淺的到一個概念的思惟,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它是從表淺的「身」跟「受」,到比較深層的「心」跟「法」,其實是四念處的方法?

【答】:是; 阿彌陀佛。